海南儋州调声

儋州调声是仅流传于海南省儋州一地并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民间歌曲,用儋州方言演唱,节奏明快,旋律优美,感情热烈,可歌可舞,被誉为"南国艺苑奇葩"。儋州调声主要特色是男女集体对唱,把唱歌与舞蹈融为一体,是民间文化优秀遗产。

儋州调声产生于西汉时期,发源于儋州市北部沿海洋浦、三都、峨蔓、木棠、兰训、松林、光村一带。是一种以儋州方言演唱,体裁近似民间小调的汉族民间歌曲。调声的内容以表达爱情、幸福生活为主,以曲调优美和群体娱乐的特点流传于儋州、三亚、昌江、白沙、东方等地。由此,儋州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唱调声没有固定的场合和时间,在农闲时节、逢年过节,在山坡野地、乡镇集市都可进行,主要是青年男女互相以歌抒情,农历八月十五唱调声尤为盛行。

溯源:"儋州自古称歌海,山歌催得百花开;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台。"地处海南岛西北部的儋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汉武帝元封元年建置以来,已有2000多年历史。特别是北宋一代文宗苏东坡曾谪居此地,弘扬文教,使儋州自古就有"诗乡歌海"之称。

儋州调声是从儋州民歌活动中演变过来的。调声节上所唱的歌起初大都为情歌,青年男女于月明之夜或春光明媚之时,集体对歌、娱乐传情。到清末民初,调声又吸收了"学堂民歌"成分;到上世纪"五四时期",调声又出现了许多革命题材内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则成为揭露敌人、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新中国成立后,六十年代的水利建设工地上的赛歌会曾掀起儋州调声发展的第三次高潮。

儋州调声队曾赴武汉、广州、北京等地演出,在各地掀起了一阵"儋州风"。电影《椰林曲》、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等都引用了儋州调声旋律。调声还参加了中南六省春节联欢晚会,荣获国家级金奖、银奖。2001年,调声在南宁国际民歌节上更是大展风采,中央电视台及浙江卫视等还专门到儋州采风,将调声制作成专题节目在多家省级卫视播放。2001年,海南首次举办儋州调声节,儋州市城乡一下子涌现出278支调声队伍,近万名群众分别参加了调声表演和体育竞赛等活动。

艺术特色:儋州调声突破了山歌固有的表现形式,曲调层出不穷,演唱过场活跃,不论是唱词、曲调、节奏、旋律以及调式,都符合青年人的性格特征,是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形式。

儋州调声主要是男女青年在逢年过节或农闲时,在乡镇集市或山坡野地,互相以歌抒情,谈情说爱,自发性地开展对歌比赛活动。特别是每年的"中秋歌会"尤其热闹,参加者往往成千上万。儋州调声歌声优美,热情奔放,舞姿百态,生动活泼,男唱女答,歌声此起彼落,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儋州青年男女的对歌主要以调声为主。对歌时男队和女队对面站成2横列队,列距3米左右。对歌前每列队员互相勾住尾指,由歌头起调,领唱、指挥和选择歌词。男队先唱,女队答唱,对歌当唱完第一段唱词后,唱一二句曲调代替乐器过门,接着唱第二段。队形随时变化,时而半圆,时而一字摆开,歌手手勾手,两脚有节奏地前后左右摆动。对歌不受时间限制,以"唱倒"(对方答不上)为止。对歌比赛时,各队都有统一的服饰,连草帽、眼睛、鞋子、手表都相同。节日期间,对歌场上十几队、几十队男女歌手互比高低,观看群众人山人海,十分热闹。

儋州调声体裁近似民间小调。曲调有宫、商、羽等多种调式,旋律进行中还经常出现调式交换和转调变化。而且,儋州调声在发展中善于吸收古曲、现代歌曲及外国歌曲旋律,这也是调声艺术常唱不衰、与时俱进、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之一。古老的儋州山歌歌词大多是韵脚宽松的"二句半"。后来人们在劳动中又学到"车水歌"的旋律,再加入节拍鲜明的舞蹈节奏和情绪昂扬的音调进行集体对唱,演唱时手臂和身体随歌声节奏前后摆动。

调声有若干常用曲调,以此为基础加以发展变化,可以创造出更多新曲,从而常唱常新。历年搜集到的调声曲调已有六百多首,有一定代表性的曲目有《天崩地塌情不负》、《祖国江山花百样》、《一时不见三时闷》、《单槌打鼓声不响》等。

传承意义:儋州调声历史悠久,它集中地反映了古代海南音乐的发展过程,对研究海南古代音乐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和历史价值,曾获得美国、加拿大等国际音乐专家和国内音乐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儋州调声是劳动人民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着特有的作用,是海南文化的重要品牌之一。调声歌会是群众自娱自乐、自我教育的一种良好形式,儋州市政府已决定将每年的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调声节",用以全面保护调声。

随着电视、歌舞厅、网吧等的普及和社会经济化,儋州调声受到了巨大的冲击。80年代后,学唱调声的青年男女越来越少,加上老艺人不断离去,这种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地消失,调声面临着断层和失传的危险。

为了抢救儋州调声,儋州市历届领导和文化部门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如儋州文化馆就组织了有关人员整理调声1000余首,编辑成歌集。此外,儋州市还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成立儋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心,积极开展民间调声活动及抢救保护;鼓励支持业余调声队,开展调声活动;鼓励和支持个体户或者爱好者录制出版调声CD、VCD光碟,传播调声;举办调声培训班,提高调声艺术人才素质。

来源:海南文化网

2月 26, 2020 at 3:49 下午 发布 丨 1,684 views 浏览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