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叮咚

黎族人民以能歌善舞著称,他们的传统竹木器乐十分丰富,源远流长。黎族传统乐器多取材于各种竹木、兽皮原料,用手工制作而成,散发着原始气息,是人们崇尚自然的生动体现,是原生态音乐的遗存。黎族乐器不少于40种,传统乐器主要有独木鼓、叮咚、口弓、哩咧、哔哒、口拜、鼻箫、灼吧等八大件。其中最早出现的是独木鼓。而黎族叮咚是黎族特有的敲击体鸣乐器,以乐器的发声命名。在黎族群众中,不论男女老少都爱打叮咚,并把它看作自己心爱的乐器,还编了许多叮咚民歌,每逢过年过节或集会庆祝就一边演奏、一边歌唱。

  黎族叮咚的由来

  黎族叮咚是黎族古老的民间乐器,打叮咚在海南流传已久,它记录了黎族人民刀耕火种的年代。那时,黎家拿起勾刀,到山上砍除荆棘和荒林,清出一小片一小片的土地,来种植玉米和山栏米(是当地一种良种稻米)。可是,山里森林密布、野兽成群,黎族人民辛辛苦苦种上的庄稼经常被野兽破坏,特别是当山栏米成熟时节,大群的野猪便来偷食,往往一夜工夫就把成片的山栏稻谷啃个精光,使即将收获的稻田变成荒地。

  聪颖的黎家人为保卫自己的劳动果实,便在山中搭起茅草棚看护庄稼,还砍下两根五尺多长的枯木棒吊在棚前,用两根短木棍敲打来恫吓野兽。这就是叮咚的由来。

  黎族叮咚的结构

  叮咚由木杠和木架组成,木杠是发音体,多采用红木或其它质地坚硬的木材制成,杠长200厘米~240厘米、直径10厘米~12厘米,用绳索吊于刻有花纹图案的三脚木架上。在海南民间,黎家常用当地的“柴即慎”(海南话叫作红麻树)木材制作。每根木杠能发出五度关系的两个音,上一根为c1、g1,下一根为a、e1,上下两根为小三度的谐和音程。音调不准时除可用刀子修正木杠外,移动吊挂木杠两端的绳索也能调节。在黎族村寨,叮咚除有两根木杠的以外还有三根、四根或五根的。

  黎族叮咚的演奏方法

  演奏黎族叮咚时,奏者站立叮咚架前,两手各执一根长30厘米、直径3厘米的圆木棍敲击。两根以上木杠的叮咚能奏出更多的音,发音可构成七声音阶,但技巧较难掌握。叮咚敲击的节奏很丰富,多用二拍子或四拍子,很少用到三拍子。节奏组织常为对称的手法,通常用左手以急速的节奏敲同音反复作为衬托音,右手以稍慢的速度奏出曲调并以不同的音型越敲越快,运用变奏的形式造成高潮。

  有一首黎族叮咚歌这样唱道:“山栏稻米软又香,过去全被地主尝,贫农深夜守山栏,打起叮咚把野猪赶。今天黎族得解放,山栏稻米人人尝,叮咚越打越响亮,声声感谢共产党。”直到今天,每逢中秋佳节,在海南岛五指山区,黎家人仍在明月之下用黎族叮咚演奏歌曲,欢庆丰收,演绎民族文化的精彩!

来源:传统文化网

2月 27, 2020 at 9:44 下午 发布 丨 1,454 views 浏览

本文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